醫療筆記

痔瘡問題與手術介紹

什麼是痔瘡?

痔瘡是在肛門內或肛門附近,因為壓力或其他原因而形成突出的血管塊或肉狀物。通常發生的原因是長期便祕、腹瀉、懷孕、長時間坐姿、站姿或遺傳等。大部分患者可經由醫師在門診內診後診斷出痔瘡的問題。

通常在門診可做局部手術處置或是給予藥物來改善症狀。但當患者的症狀較為嚴重,像是反覆性出血、嚴重脫垂或是疼痛等,進而影響或是造成日常生活困擾時,醫師就會建議需要接受外科手術來治療改善。


痔瘡有哪些的症狀?

痔瘡一般常見分為內痔及外痔,其出現的症狀有些不同:

1. 內痔:比較常見的症狀是便血和痔瘡脫垂。出血症狀發生在排便前或排便後,一般是鮮紅的血液,不會與大便混合一塊;而脫垂情形常發生在中晚期,是因為內痔增大、黏膜鬆弛而導致,甚至有些患者的肛門口經常會感到癢癢的,讓人會想要動手去抓。

2. 外痔:肛門出血、腫痛症狀比較明顯,患者常常因為肛門腫痛的怪異感覺,影響日常生活、走路、坐姿以及造成排便上的困擾,也會因為肛門組織的分泌物增多,產生有異味、搔癢不適的狀況。

3. 內外混合痔:發作時,其內、外痔和相關症狀可能會同時出現。

4. 栓塞痔:是痔瘡在急性期發作時,因肛門靜脈血管回流阻塞所致,通常會出現疼痛、腫脹及摸到硬塊。

內痔又依其嚴重程度分為第一至第四級:

A.第一級 只會出血,排便時痔核不會脫出。

B.第二級 排便時,痔核會脫出,但便後會自動收回。

C.第三級 排便時,痔核脫出,便後需用手才能將其推回。

D.第四級 便後無法用手推回,或是推回後當站立或走路時又會脫出。


 痔瘡的治療方式

大部分患者當有痔瘡症狀出現來就診時,醫師視患者情況會給予或建議,透過藥物、調整飲食和生活習慣等方式來改善症狀。較輕度的痔瘡問題可在門診做內痔結紮手術,若症狀較為嚴重者,可建議外科手術切除痔瘡來治療改善。

藥物治療

1. 使用軟便劑、輕瀉劑等藥物,使糞便容易排出,減少便秘發生。

2. 當症狀出現時,使用局部麻醉劑、抗發炎製劑等使黏膜消腫,以消除疼痛及搔癢感。

飲食治療

1. 增加液體攝取,每日2500ml (含)以上。

2. 增加攝取纖維含量高之食物,如蔬菜、水果等,可增加糞便的體積及重量,吸收水份讓糞便變軟,以利排便。

3. 避免辛辣刺激的食物,例如:酒、辣椒等。

4. 若腹瀉時可吃少量易消化的食物,避免牛奶或乳製品、高脂肪食物,如油炸和油膩食物。

生活習慣的改善

1. 避免維持站姿、坐姿等同一姿勢的時間太久,可稍作休息或活動一下。

2. 避免在上廁所時同時看書報、滑手機,以及上廁所時間勿過長。

3. 平日可多運動,像是散步或做一些簡單的伸展活動等,可幫助腸道蠕動、有益消化,進而減少便秘問題。

手術治療方式-內痔結紮手術

內痔結紮手術為治療內痔的常用方法,利用阻斷痔瘡處之血液循環,使組織壞死及脫落。它的好處是治療較為簡單、無痛又迅速,通常在門診可做局部治療。使用在第一級及第二級的痔瘡上效果最好,但少數人在門診處置手術後,會出現肛門腫脹感、或想去排便是屬於正常現象。可能有局部發炎、出血等併發症,可先使用外用藥物並觀察症狀,如有大量出血或其他不適,請盡快就醫回診。

手術治療方式-痔瘡切除手術

痔瘡患者中約有百分之十的人其症狀較為嚴重時,如反覆性出血(嚴重者甚至會貧血)、嚴重脫垂或疼痛不適等問題,醫師會建議需要接受外科的手術方式以改善症狀。手術一般使用在第三級及第四級較嚴重的痔瘡,目前切除手術有傳統手術方式及環狀切除手術方式。

痔瘡環狀切除手術(PPH)介紹及特點

是近10多年來較新的痔瘡手術,主要是利用痔瘡環切吻合器進行切除兩公分左右的內痔黏膜組織,然後將痔瘡組織以自動縫合器往上固定在肛門內。因內痔黏膜沒有神經且也沒有切除外痔,其手術後的疼痛程度較傳統手術方式降低許多,手術後出血量較少,對於排便較無障礙,而在手術後病患大約休息1至3天即可恢復正常作息。缺點是因器械屬於拋棄式,所以需要部份自費。

 

而痔瘡環狀器械手術其特點為:

1. 手術時間短、出血量較傳統方式少、降低手術中的風險。

2. 大幅降低術後的疼痛感,提早恢復生活品質。

3. 術後恢復期較傳統手術方式短、縮短住院時間,提早恢復日常作息及快速重回職場。


痔瘡環狀切除手術(PPH)與傳統手術方式比較表


環狀切除手術
傳統手術
住院日
較短
稍長
手術時間
較短
稍長
傷口癒合時間
較快
較慢
術後疼痛度
較輕微
可能嚴重疼痛
尿液積留
少見
常見
出血
微量
微量至中量




作者:社區醫學部大腸直腸外科個案管理師 陳詩佩
出處:臺安醫訊第 314 期
發行時間:202404

印刷版 PDF





電子報訂閱 / 取消訂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