醫療筆記

醫生啊!阿孫瘦到脖子都跑出來嘞!!~~ 嬰兒肥真的好嗎?!

依據教育部學童體位資料顯示,2017學年度國小學童肥胖比率為14.6%(男童 17.0%、女童12.0%);國中生肥胖比率為16.9%(男生20.0%、女生13.4%),國小及國中肥胖比率已分別較2013學年度下降1.5%、0.1%(2013學年度國小16.1%、國中17.0%),相較其他國家肥胖率上升的趨勢,國內推動兒童肥胖防治已經有初步成效。臺灣兒科醫學會在2017年接受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委託,合力制訂了具有實證性的醫療照護指引,可以供國內各界參考。


兒童肥胖怎麼測量呢?

BMI〈Body Mass Index,體重(公斤)/身高2(公尺2)〉是除了直接測量體脂肪含量以外,顯示脂肪過度累積最好的替代檢查。在教科書和許多指引中,都建議以BMI作為檢定兒童及青少年過重及肥胖的工具。

臺灣地區,根據衛生福利部對2至18歲兒童及青少年肥胖定義,是以當BMI指數超過該年齡層的85百分位時為過重,超過95百分位時為肥胖。

進一步分析發現,女童若具有較高BMI,會有較高風險產生代謝症候群;男童若是腹部肥胖者,會有較高風險產生代謝症候群。


國際糖尿病組織(International Diabetes Federation)建議兒童代謝症候群參考定義為:BMI數值大於同年齡層兒童95百分位,為肥胖。

1.空腹血漿血糖(fasting plasma glucose)數值大於或等於100 mg/dL

2.高密度膽固醇(HDL)小於或等於40mg/dL

3.三酸甘油酯大於或等於150 mg/dL

4.血壓收縮壓≧130mmHg或舒張壓≧85mmHg或收縮壓/舒張壓>該年齡與性別群組的95百分位

若符合肥胖與其他四項異常中有二項,就稱為代謝症候群。

研究也發現,兒童代謝症候群有23%的比例並沒有被及時診斷。因此,有體重過重問題,應該找時間到小兒科門診諮詢,及早發現相關疾病,如代謝症候群等。


基因檢測需要嗎?

目前沒有很明確的基因變異位置,能準確預測肥胖發生的程度。

但是,如果5歲前已經有極度肥胖、伴隨有遺傳性肥胖症候群的特殊症狀;或有極度肥胖家族史的兒童,都應接受基因檢測。或許能及早發現,提早給予孩子不只體重、慢性病預防,還能提供生活及學習上幫助。例如:Prader-Willi症候群(小胖威利),在新生兒時期,會呈現肌肉張力差、餵食困難、生長緩慢、以及體重不易增加等情況,但到2-4歲時則突然食慾大增且無法控制,對食物有不可抗拒的強迫行為,導致嚴重肥胖並且產生許多身體和心理問題。


不健康的生活環境和習慣,是肥胖的主因!

近年來很受重視的表觀遺傳學(Epigenetic)研究,證實環境因素可以影響基因表現。最常使用的例子,就是我們東方人移民到歐美生活,基因型沒有改變下,下一代的體型卻明顯與歐美人趨於接近。

高熱量高油脂的便宜垃圾食物取得越來越方便,全球飲食習慣的改變,都是「致胖環境」(obesogenic environment)推波助瀾造成;加上日常生活被3C綁架,運動的質和量都明顯減少,看電視、上網佔據大部分休閒時間。圖二是2018年兒科醫學會「兒童肥胖防治實證指引」列出,目前有強烈證據證實的危險環境。


關鍵1000天

從懷孕開始,到孩子2歲生日之前的這段時間,是身體生長發育、免疫系統和神經系統發育的黃金期,稱為「關鍵1000天」。

這1000天是預防小兒肥胖的重要時期,甚至可以改變終身肥胖風險。文獻指出,嬰幼兒時期脂肪過度累積是未來肥胖的關鍵,而脂肪生成時期主要發生在孕期和出生後早期的發育。危險因子包括:

妊娠危險因子:孕前BMI增加、孕期吸菸、孕期體重快速增加

嬰兒期危險因子:出生體重較重及增加過快

其他少數因子:睡眠時間每天少於12小時

鼓勵母乳餵養:可以降低嬰兒肥胖20-30%的機率。兒科醫學會建議嬰兒純母奶餵養6個月,之後添加副食品,並且繼續哺乳到至少1歲;過早(小於4個月)添加固體副食品,也會增加肥胖風險。

另外,肥胖母親或高脂肪飲食婦女的母奶蛋白質含量、DHA和EPA濃度低於一般婦女的母乳,反而有較高比例的長鏈脂肪酸。長鏈脂肪酸需要膽汁消化,嬰兒消化系統還沒成熟,無法消化吸收長鏈脂肪酸,導致嬰兒無法飽足,攝取更多熱量。

限制3C產品:美國兒科學會2016年建議1歲半以下嬰幼兒,除了與家人視訊外,要避免觀看電視或其他螢幕媒體;1歲半到2歲幼兒,可以少量觀看高品質內容節目,但應該由父母陪同觀賞並教導他們內容,不是放任他們自己看。2到5歲也是需要父母陪同觀看,每天限制1小時內。

增加活動時間,減少限制性設備的使用,例如嬰兒車。

家長、商店或專業人員不要利用零食飲料當作幼兒的獎勵獎品。

小兒肥胖是環境和遺傳交互作用的疾病,世界衛生組織把肥胖定義為「可能損害健康的異常或過多的脂肪累積」。兒科醫師、家庭、學校,要從嬰兒至青少年的長期照顧過程中,經由定期檢查,早期發現兒童肥胖及其相關疾病,並協助改善家庭、飲食及運動中的不良生活習慣。

建議2歲到18歲期間,每年至少接受一次健康體位篩檢,包括身高、體重,計算BMI,評估百分位;3歲之後,每年測量一次血壓。



參考資料:

1.2018兒童肥胖防治實證指引




作者:小兒過敏免疫科主治醫師 張雅婷
出處:臺安醫訊第 309 期
發行時間:202311

印刷版 PDF





電子報訂閱 / 取消訂閱